《咏春》是对深圳艺术创新精神的生动诠释



昨日,“以舞剧《咏春》为例——谈当代舞蹈艺术的创新方向”专题讲座及专家研讨会在深圳举行。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冯双白从舞剧《咏春》的创作经历和创作思考出发,剖析当代舞蹈艺术的创新方向。研讨会不仅汇聚深圳舞蹈业界专家,还吸引了众多青年舞者、舞蹈教育工作者到场聆听,大家在交流中进行思想碰撞,努力探寻中国舞蹈艺术创新发展新路径。

据悉,本次活动由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深圳市罗湖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深圳市舞蹈家协会承办,深圳市罗湖区舞蹈家协会协办。

谈创新:对传统文化当怀敬畏之心,聚焦身体语言表现

冯双白认为,在舞剧艺术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通过艺术形象呈现出来。“要想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还是要深耕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时刻怀有敬畏之心。”作为深圳出品的“爆款”舞剧《咏春》的编剧,冯双白介绍,为了获得更好的舞台呈现效果,《咏春》的演员们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沉浸学习咏春拳、螳螂拳、八卦掌等武艺拳法,深刻体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与魅力,“他们在舞台上呈现得这么好,是因为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颗敬畏之心,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身心全部沉浸进去。”

谈及当今舞蹈创作,冯双白认为当牢牢把握住对身体语言的创新表现。“舞蹈艺术的所有出发点、落脚点、发力点,最后都落在身体上,身体是展现艺术魅力的重要载体。”冯双白认为,《咏春》中“舞武融合”的表现手法是该剧的一大创新亮点。“舞蹈与武术的身体语言有很大的区别,武术的内在气质以及对身体的控制、发力方式与舞蹈完全不一样,所以将二者有机融合是一个非常难的过程。《咏春》在这方面作出了突破和创新。”

研讨会上,冯双白还多次提及当代舞作品《静听松风》中对于舞蹈语汇的创新。据介绍,作为一部同样融入了武术范式的舞蹈作品,《静听松风》从元代画家倪瓒的《六君子图》中撷取灵感,以武术的劲道结合身体的韵律,道出“和而不同”的思想之境。在刚刚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终评中,由香港舞蹈团、深圳市舞蹈家协会、深圳市罗湖区文联演出的《静听松风》获得了评委和观众的广泛好评。在冯双白看来,当今的舞蹈艺术创新,要格外重视身体语言,使作品从创作到表演都呈现出独一无二的思考、设计、表达,并与当代人的精神和审美诉求产生共振。

谈发展:深圳年轻一代已站上舞台艺术的“C位”

研讨会上,冯双白与广东省文联副秘书长、创作研究部主任梁少锋,深圳市舞蹈家协会主席林树森等多位业内人士就当代舞蹈艺术的创新与发展进行思想碰撞。梁少锋对舞剧《咏春》的舞台调度和舞剧节奏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指出《咏春》是一个兼具学术研究、艺术研究价值的优秀案例。

《咏春》之后,深圳如何创作出下一部出彩的舞剧?林树森向深圳舞蹈艺术界发出热切追问。在他看来,深圳正在逐步形成专业的舞蹈艺术生态,这与深圳舞蹈界极具活力与创意的“深圳舞蹈英才计划”不无关系,经过六载发展,该计划已孵化出一众优秀舞蹈家和优秀艺术作品。林树森表示,深圳在舞蹈艺术创作中不仅要海纳百川,也要培养本土人才,更多年轻艺术家要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坚定文化自信,不懈攀登艺术高峰。

在谈及深圳的舞蹈艺术生态时,冯双白大加赞赏。他表示,当下不少文艺作品将青春主题与时代呼唤相结合,受到大众的喜爱。在深圳这座包容创新之城,《深AI你》《咏春》等一批优秀作品的涌现就是对深圳艺术创新精神的生动诠释。在与深圳年轻舞蹈力量的接触交流中,冯双白高兴地发现,“年轻一代的舞蹈家们都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现在的多元平台也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展示机会,所以我觉得当下深圳已经形成了较好的艺术生态和文化氛围。‘90后’、‘00后’现在已经站在了舞台表演艺术的‘C位’。”

特别声明: 文章内容为网络收集,本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

上一篇 2023卡萨帝生活艺术思享荟:四城联动精智生活
下一篇 互惠共生 DELVAUX 携手艺术家KASPER BOSMANS:交流与碰撞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endawen5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