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微观基石、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先锋队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核心主体。本文从企业主导型产业科技创新范式跃迁的形势需求与现实基础出发,分析科技企业由“技术创新”主体向“科技创新”主体转变、发挥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的主导作用的理论和实践逻辑,梳理支持企业牵头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启示。进一步围绕加强企业主导型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提出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健全用好新型举国体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把握场景驱动范式机遇、支持数字平台企业发展和激发全体人民创新活力的政策建议。本研究为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战略决策和实践参考。
科技创新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核心变量,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引领力量,而全面提升和强化国家创新能力,是实现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核心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任务之一在于“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放在首位,强调“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作为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进而推动科技强国建设、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牛鼻子”的地位愈发凸显。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科技强国、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形成国家竞争优势的核心手段,是制胜国际博弈的重要保障。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充分发挥企业,尤其是科技领军企业的重要作用,已成学术界、产业界和政策届的共识。随着研发投入强度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科技企业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核心主体,加强企业主导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紧迫性日益增强。然而,我国的科技企业,尤其是科技领军企业,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先锋队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质主体,还不够强、不够大、不够多,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主导性作用发挥不足。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科技强国建设目标,亟需立足第二个百年新征程面向新使命,批判性借鉴国际经验,以科技领军企业为主体,加快建设企业主导型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形成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动力。
基于此,本文回顾了国家创新体系、创新范式变革、现代产业体系等理论研究,从企业主导型科技创新范式跃迁的形势需求与现实基础出发,分析科技企业要由“技术创新”主体向“科技创新”主体转变,推进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的理论逻辑,进而提出要形成以企业主导的科技创新体系,并对企业牵头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国际经验进行研究,提出要进一步加强企业主导型科技创新、以企业为主体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战略决策参考。
1 企业主导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形势与需求
1.1 科技企业成为产业体系现代化的“题眼”
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强国建设正式步入新的周期,二十大明确提出2035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我国对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达到科学强、技术强、产业强,并实现科技创新结果规模化、均衡化、高影响、高收益,对加快发展现代化产业提出更高要求。
通过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以企业为主体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能促进产学研深度协同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破解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的“两张皮”,更有助于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跨越“中等技术陷阱”“中等收入技术陷阱”,以企业先导能力提升带动形成国家科技先导能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赋能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然而,现实情况是,高校院所主导型科技创新模式下,多元战略科技力量主体间松散耦合、协同低效、收益分配激励不相容,使得研究成果与产业需求结合不紧密等系列痛点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往往在突破后就面临技术“冷启动”的掣肘(即用户担心产品品质而不敢使用后发企业生产的高端、复杂产品),科技强到产业强的链条通路梗阻。
用户和市场是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前置条件,企业是贯通二者并形成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以企业为主体、以场景为牵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高质量科技供给和向新质生产力高效率转化,对加速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至关重要。
1.2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互促共进的产业科技创新“飞轮”。科技企业对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现代化水平至关重要。科技企业,特别是科技领军企业,既是产业主体,也是创新主体,是科技创新和产业现代化的最大交集。根据国家统计局报告,2023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33278亿元,其中企业投入为23878.6亿元,占比提升至77.6%,对研发投入增长的贡献高达84.0%。
在科技变革加速时代,科技企业不仅应聚焦技术创新,还应关注创新源头,破解产业基础能力空心化的问题。一方面,企业是需求方向出题者、技术研发答题者、科技成果转化者、市场应用评价者、未来产业场景建设者,为了技术转化之后的经济利益,科技领军企业有动力、有能力解决高难度和研发周期长的核心技术问题,能够承担起由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开拓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中的创新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企业是创新联合体的核心主体,依托数智化技术,分布式、自组织、涌现型科研联合攻关方式已经萌发,企业接触科技资源渠道日益多元化、创新成本逐渐降低,创造力与影响力指数级倍增。
总书记2024年3月20日下午在湖南省长沙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增强产业创新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在这一背景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握数智赋能和开放科学的趋势,发挥企业对市场化机制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新质生产工具熟练运用的优势,以企业为新质创新主导主体,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场景牵引持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互促并进,形成企业主导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以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抢滩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大的体系动能。
2 企业主导型产业科技创新体系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
2.1 国家创新体系中企业的主体地位越发突出
国家创新体系是以科学发现为源头,研发新产品,进而实现市场化、产业化的路线体系,各创新主体、环节、要素在创新环境中相互影响、彼此互动所形成的系统网络,决定了国家扩散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并影响国家的创新表现。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竞争形势愈发复杂,创新的竞争已经演变为创新体系的竞争。国家科技创新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技术进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创新生态和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生态形成了优势互补,即国家创新体系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互动。
科技企业带动产业技术优化升级,尤其是科技领军企业,既是“主建力量”也是“主战力量”,即具备前向一体化攻关能力,也具备较强的市场研发能力与市场竞争能力。宏观经济动力机制的转换,激发了微观层面的科技企业发展动力转变,企业依靠创新求发展的内生动力,越发成为知识生产载体、创新执行载体、创新来源载体和创新过程载体,是新质生产力蓬勃迸发的创新主阵地。以科技企业为主体“自下而上”地对国家创新战略和重大任务需求实时跟踪、快速感知及敏捷响应,更有利于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
2.2 创新范式变革带来企业创新地位角色的转变
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创新范式革命期,从科技创新范式来看,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产业在各领域相互渗透,类脑智能、量子通信等未来产业方兴未艾,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不断涌现,科技创新模式、机制和动力也在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的线性创新模式缺少科技成果供需双方高效衔接,成果转化也多从技术研发主体出发,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协同的掣肘问题日益凸显,与当下科学技术一体化、学科交叉融合等大科学、泛在化的科研范式不相符,亟需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范式、新模式。数字化浪潮正引发创新组织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发展分享经济、建立平台组织、重塑科研生态提供了技术手段,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场景的复杂综合性需求的场景驱动创新范式应运而生。与此同时,场景范式有望助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升级,突破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制约瓶颈。
企业具有场景应用、新技术组合运用触觉敏锐的优势,更能推动多主体围绕场景从松散耦合转向紧密耦合。伴随基础研究、与产业创新非线性互动愈发紧密,面向科研范式变革,科技企业已经成为数智背景下的知识生产、创新执行、创新来源、创新过程和创新人才培育载体。从高质量劳动生产资料供给角度看,企业开发和应用先进制造技术、构建与推广工业互联网、集成与开发工业软件、制定技术标准与规范制定,提高了整个生产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创新成本。从创新实践者供给角度看,数字化浪潮正引发创新组织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建立平台组织、重塑科研生态提供了技术手段,企业中个体创新者能够比以往时代更低成本、低门槛、快速地利用创新公地或创新生态成长为“超级个体”。从协同创新角度看,企业具有场景应用优势,能推动多主体围绕场景从松散耦合转向紧密耦合,以科技企业为核心探索场景驱动创新范式,有望进一步加强产业需求导向的核心攻关,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瓶颈。综合而言,企业不仅是新质生产力供给者,还能够以新技术和新组织模式探索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2.3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求企业引领产业创新跃升
以科技创新为依托的产业创新决定并反映新质生产力质的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动力机制是产业技术体系,而形成产业技术体系的关键在于以企业为主体健全和完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国家和地区竞争力表现为产业竞争力。把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新产品,应用于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是抢占产业制高点的战略性议题。现代竞争力是以产业为度量单位,最终体现于企业的市场实现能力。
科技企业是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微观创新主体,尤其是科技领军企业和产业链“链长”企业,能够优化重构我国产业多元主体间的协同关系,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并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产业竞争已成为大国竞争的主战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制胜的关键,科技领军企业和产业链“链长”企业牵头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大中小企业深度融通,更能够形成自下而上的创新涌现,加快形成“基础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依次递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形成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闭环。
2.4 企业和企业家共同成为新质生产力重要驱动力量
新熊彼特增长理论认为,企业和企业家是创新活动的核心主体,是企业经营决策和创新发展的关键人物,创新本质上是企业和企业家出于企业和产业发展需要,投资并开发新知识与新技术的活动,是实现生产要素创新性组合,孵化新技术、促进技术创新和转化,推动经济发展的微观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微观过程,就是企业家运用新要素、进行新组合、形成新产业的过程。
科技企业家具备同时洞察市场需求和科学前沿的独特能力。他们能够基于市场导向发现科技创新的机会,同时也能从科学新发现中看到其商业应用的潜力,这种双向导向能力是推动新技术快速转化为市场产品的关键。从整合产学研资源角度看,科技企业家在推动产学研合作方面起着桥梁作用,良好的科学训练和对于前沿技术的把握和理解,有助于判断技术的市场需求,更容易调动企业的资源以和学术机构实现连接。从创新链的构建与维护角度看,科技企业家通过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大学的知识创新两大创新系统进行集成,将研究机构、供应链、生产力和市场需求紧密连接,形成从原始创新到应用开发的完整路径,并通过不断的组织调整和战略定位,确保创新活动能够持续并对市场产生影响。从风险承担与创新驱动角度看,企业家在面对创新活动时,能够选择更能从组织的长远利益出发,而不是选择风险规避等短视的行动,从而提高创新成功的概率。
综上,科技创新理论发展演变的一条关键主线是企业作为科技创新核心主体角色和主导地位的明确与强化。面对新征程新形势和新使命新要求,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本文提出要打造企业主导型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支持科技领军企业作为“有力主体”在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发展中发挥创新主导作用,形成“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容社会”整合驱动的产业科技创新组织模式,逐渐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场景驱动、战略科技力量牵引、产学研融合、大中小融通”的产业科技创新生态,大幅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攻关效能,打造国家科技先导能力,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3 支持企业牵头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国际经验
3.1 建设目标:瞄准国家战略需求
在国家层面出台激励企业深度参与和主导的科技战略决策与实施措施,是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的逻辑起点。以美国为例,近年来,美国为把控新一轮产业红利的主导权,面向未来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推动前沿技术商业化和规模化,逐步加强企业为核心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自2018年起,美国陆续颁布与未来产业相关提案和法案,2021年拟设立未来产业研究所,目的是通过举国体制实现产业技术引领。2022年6月成立首个非营利性战略性投资基金(美国前沿基金AFF),瞄准前沿技术需求(如美国白宫关键技术清单、国土安全部关键基础设施指南及国防部的军事和安全最新导向),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如Google X实验室、OpenAI等)部署高风险/高回报的先进研究计划。2024年1月,美国正式宣布国家引导支持、企业主导、各创新主体深度参与的美国国家人工智能联合创新资源计划(NAIRR),以获取高性能的人工智能技术,确保美国在人工智能研究和创新方面强化全球领先优势。
3.2 创新范式:重视场景驱动创新
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日益成为现代产业高质量增长的关键引擎,推动创新向基础研究和场景牵引双向协同转型。以OpenAI等美国科技企业主导的通用人工智能(AGI)重大突破表明,一方面,数字技术对研发效率提升与产业竞争力增强的乘数效应更为显著,而企业能够为前沿技术突破和大规模应用提供广阔场景与数据闭环;另一方面,场景驱动海量数据+强大算力形成数据飞轮,科技企业中的工程师、企业家、科学家能更好贴合场景与应用需求研发,极大增强研发效率与产业竞争力。而OpenAI据此所构建的科技创新-产业场景的良性循环,助力其实现从后发企业快速追赶超越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军企业。
3.3 先导部署:强化竞争格局重构
由政府引导和组织产业力量研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并抢占竞争先机,一直是发达国家的通用手段,以掌握几乎所有产业的核心技术,并不断开发产业引领技术、新型技术,最终在国际经贸乃至军事竞争中抢占有利地位。在构建战略新兴产业引领优势方面,美国支持SpaceX、谷歌、微软等科技企业实施“市场先制行动”,以重大产业需求为牵引,与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创新主体开展联合攻关并形成攻防同盟。借此助力企业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养核心用户基础、构建关键应用场景,使其快速形成垂直创新能力、市场覆盖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例如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自2007年起与谷歌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研究高性能计算和数据分析技术。LLNL的科学家们得以使用谷歌的计算资源进行大规模模拟和数据处理,而谷歌则从LLNL的科研成果中获得灵感,开发出更高效的数据分析算法。根据美国能源部的数据,自2010年以来,国家实验室与企业的合作项目数量逐年增加,仅2019年,美国国家实验室与私营企业共同开展了超过1000个合作项目,合作金额超过20亿美元。
3.4 创新体系:注重共性技术供给
共性技术是创新基座,大科学装置、科技创新平台、高水平共性技术库等“创新公地”,在前沿技术、基础研究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是企业难以依靠自身科技力量解决又迫切所需的公共知识资源,对科技企业开展创新活动至关重要。美国在发展未来产业过程中,注重产业共性技术的协同创新,为企业创新提供大量公共产品,鼓励将重大科研平台、产业共性技术向企业开放。例如NASA向以SpaceX为代表的美国私营航空企业开放了“阿波罗”登月和航天飞机研发的大量技术报告和成熟技术,并将Falcon重型火箭发射使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的LC-39A以低租金供给SpaceX使用。此外,美国格外注重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的支持,准许大科学装置按照成本价向私营部门开展科研活动开放,促进实验室与企业共同产出大量科研成果。
3.5 生态构建:市场机制激励创新
在营造激励创新的制度环境方面,美国注重通过打造市场利益联结机制,持续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创新投入方面,主要依靠社会资本的力量而非政府投入开展创新活动,政府投入往往不超过联盟研发预算的50%。例如,NASA仅为参与COTS项目的商业公司提供40%左右固定规模的研制资金作为种子基金,并通过对里程碑节点绩效考核确定进一步资金投入计划,研发项目大部分创新资金来源于社会资本。在保护创新方面,建立了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益分享机制,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均围绕企业开展,联盟成员可根据贡献大小在成果转化中获取相应市场利益回报,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热情、推动技术转移和转化,实现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3.6 活力迸发:培养创新型企业家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就在于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和造就科技企业家。美国将创业教育置于教育运作体系的中心,逐步形成培育年轻一代企业家的教育体系。通过将刚性智慧和流动智慧的人才引育用留生态,催生出比尔·盖茨、乔布斯、马斯克等发现IT、引领互联网、形成AI生产力等众多创新企业家。美国大学创业教育历经近70年,已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例如康奈尔大学推出了让学生获得学分的孵化器课程“eLab”项目;密涅瓦设有4门“基石课程”,分别是“形式分析”、“多元模式交流”、“实证分析”和“复杂系统”,涵盖129种跨学科的基础思维方式;马斯克近年开设的Texa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Science,着重培养精通将学术成果转化成商业价值的新型企业家与创新创业人才。
4 以企业主导型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进路
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健全用好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国家有组织创新优势。加强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畅通产业创新循环,持续推进企业家培育工程,强化企业家创新引领作用。把握场景驱动范式机遇,加速新技术突破与转化,引导支持平台企业发展,加快推进产业智能化。激发全体人民创新活力,形成强大的生态合力。
作者:尹西明1,2、薛美慧3*、陈劲4,5、丁明磊6,7
1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2 北京哲学社会科学融合发展研究基地
3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4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5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6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7 上海市创新政策评估研究中心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明理创新,原载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
本文有删节